瀏覽數: 發布時間:2024-11-08 08:36
灌陽,居觀水之北,古稱觀陽,千年文化遺存璀璨多彩。平樂,古稱昭州,三江匯流,上溯桂林,出荊湘;下達廣州,出南海。如今,一條孕育幸福與發展的大道通途將兩座千年古郡緊密相連,為沿線人民群眾奔向美好生活帶來新的期盼。
2024年11月8日,由廣西交通投資集團投資建設的灌陽至平樂高速公路(以下簡稱“灌平高速”)建成通車,繪就民族地區鄉村振興新圖景,向廣西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突破一萬公里目標邁出重要一步。
灌平高速是《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年—2030年)》縱線“G59”呼和浩特至北海高速公路的重要路段,也是《廣西高速公路網規劃修編》“縱2線”資源(梅溪)至鐵山港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路段。起點位于灌陽縣新圩鎮,設置新圩互通連接廈蓉高速公路,途經灌陽縣、恭城瑤族自治縣、平樂縣,終點位于平樂縣城北,設置平樂互通與包茂高速公路相接。主線全長136.7公里,總投資136.4億元。采用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行車速度為120公里/小時。全線共設置80座橋梁、12座隧道,橋隧比為28.6%;共設置9處互通式立交、3處服務區、8處收費站、1處管理分中心。
灌平高速的正式通車,串聯起全州、灌陽、恭城、平樂、陽朔、荔浦等6個縣(市),打通貴港、玉林、北海等設區市的北上新通道,積極融入桂林市“一小時經濟圈”,有效促進區域交通一體化,加快月柿、草藥、茶葉等地方特色產業發展,激活工業、制造業和物流業的集聚效應,加快“交通+旅游”深度融合,激情揮灑出高質量發展新的“起筆之勢”。
“廣西交通投資集團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決策部署,堅定不移聚焦‘路’的主業、發揮‘路’的優勢、做大‘路’的產業,努力實現年度目標任務,鉚足干勁、乘勢而上,今年將建成龍門大橋、南玉鐵路、岳圩口岸聯線公路、賀州北過境線等交通項目,積極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加快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市場經營便利地,奮力當好服務廣西經濟發展大局的排頭兵、主力軍。”廣西交通投資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周文說。
匠心引領跨天塹 “品質之路”通四方
將時間的指針撥回到2021年3月,這是項目建設啟動之初。
擺在建設者面前的有“四個多”:全線重點控制性工程多、互通式立交多、高邊坡數量多、涉路交叉施工點多。以橋梁和邊坡為例,灌平高速全線需建設橋梁80座,河谷灘涂區、巖溶發育區遍布,橋梁樁基溶洞多、風險高,全線大部分高邊坡為土質和軟巖路段,滑塌風險大。
廣西交通投資集團始終堅持以黨建引領品質工程建設,在灌平高速成立“交投先鋒+攻堅突破”黨員先鋒隊、青年突擊隊,黨員領導干部帶頭沖鋒在前,相繼攻克涉路涉鐵、涉電施工、低溫雨雪天氣、工期滯后等難題、堵點。緊緊圍繞建設“平安百年品質工程”目標,落實標準化、精細化施工要求,持續開展隧道、高邊坡、橋梁等質量攻關行動,不斷提升工程建設品質。項目指揮部在路面施工中落實“首件工程認可制”,著重開展工前驗收,橋梁伸縮縫采取“一縫三檢”,確保各結構層施工安全、規范。堅持路面“零污染”施工,對瀝青路面平整度等關鍵點不定期開展專項排查治理和“工程質量回頭看”,努力消除質量通病。同時,深入開展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著力改善交通安全管制、涉路施工、高空作業、機械傷害等重點領域風險管控措施,實現質量與安全“雙向奔赴”。
品質提升,核心在科技創新。灌平高速廣泛運用土路肩攤鋪機、拓普康3DmmGPS瀝青攤鋪控制系統、天寶3D智能“打印式”攤鋪水穩層施工技術、大功率全幅水穩攤鋪機、路面施工智能管控系統等69項“四新”技術、微創新技術。在全體項目建設者的共同努力下,灌平高速建設面貌煥然一新,工程實體內實外美,一次性抽檢平均合格率達95%以上,品質工程創建成效顯著。
結合沿線豐富的紅色資源和地域文化,灌平高速充分將建筑藝術與人文色彩深度融合,打造了一批頗具特色的房建工程。例如,灌平高速恭城服務區房檐巧妙運用沿線瑤族洞井村建筑屋頂、山墻等部位的建筑特征,在綜合樓柱子上采用牛角設計,讓少數民族文化與建筑設計碰撞出別樣“火花”。目前,灌平高速各服務區內功能完善,加油站、充電站一應俱全,室內設施完備,公廁整潔干凈,正以嶄新的面貌喜迎四方賓朋。
碧水青山繪壯美 “生態之路”綻新姿
奇峰夾岸,碧水縈回,灌平高速猶如龍騰沃野、逶迤磅礴,在風景如畫的桂林山水中蜿蜒穿行。這是灌平高速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落實“內優外美、安全耐久、智慧綠色、社會滿意”的品質綠色雙示范工程建設目標,用心書寫“生態優先”文章的生動實踐。
灌平高速堅持生態選線、環保選線,主動避讓自然保護區、水源保護區、基本農田保護區等生態環境敏感區域,推行路基全斷面施工、路面“零污染”施工、隧道“零開挖”進洞,及時修砌棄土場排水及支擋設施,棄土完成后進行全面環保處理,最大限度減少施工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向“綠”而生,逐“綠”前行。灌平高速全線共12座隧道均采用LED節能燈,主線采用通透式聲屏障,有效降低能耗及后期運營維護成本,3對服務區共設置78個新能源車位,充電樁均具備智能分配功率功能,可實現服務區100%“綠電”供應,助力綠色低碳出行。
值得一提的是,灌平高速在邊坡建設中全面秉持“開挖一級、防護一級、綠化一級、排水連通一級”和“排水先行”施工理念,嚴抓土質坡面、石質坡面施工工藝,有效杜絕坡面長期裸露造成的滑塌事故;開展邊坡病害排查整治,制定邊坡品質提升方案,實行“一坡一驗收”;研制邊坡草種選擇和配比方案,嚴格規范植物種植間距、規格等,加強水肥養護,成功啃下邊坡植被修復的“硬骨頭”。如今,項目綠化面積已超過418萬平方米,力爭打造成為廣西山區高速公路建設典范。
驅車行駛在灌平高速上,滿眼皆綠意,處處是風景。路面中分帶苗木品種每30公里一變換,路側、路肩、碎落臺花繁葉茂,為廣大司乘營造“安、暢、舒、美”的行車環境。項目指揮部踐行“一互通一主題”設計理念,結合桂北氣候環境特征甄選苗木種類、數量、規格等,打造數個特色鮮明、和諧優美的互通“微景觀”。恭城互通將大規格香樟樹作為主景樹,搭配雞冠刺桐、紅楓,營造錯落有致的盎然綠意;黃關互通以八月桂為骨架苗木,烏桕、紅楓加以點綴,互通區內紅綠相映成趣;嘉會互通采用八月桂、四季桂搭配銀杏,秋季時節飄香陣陣……各互通以高適配性、高觀賞度的植被組合打造出立體綠化景觀,令近者悅、觀者贊。
3年時光荏苒,廣大項目建設者精雕細琢、匠心獨運,一條路景相融、向美而行的生態大道正煥發著勃勃生機。
大道通途踏歌行 “幸福之路”連民心
桂北走廊山區,灌江、茶江、桂江蜿蜒流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養育著數十萬少數民族群眾,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茶俗為代表的瑤族文化綻放著絢麗光芒。灌平高速“內暢外聯”,在我國邊疆民族地區構筑起大道通衢,串聯起桂北碧水蒼山,繪出一幅高質量發展的新圖景。
恭城瑤族自治縣滿塘村是灌平高速沿線的一座村莊,灌平高速正式通車,給當地群眾生產生活帶來了新的契機。“前兩天我女兒還問什么時候通車。”滿塘村黨支部書記梁濤笑著說,她女兒在深圳工作,就盼著通車后能自駕回家鄉。
恭城素有“中國月柿之鄉”之稱,全縣三面環山,車輛需走40分鐘的國道到達平樂縣再上高速,給農副產品的外銷增加了時間和運輸成本。灌平高速通車后,從縣城到達桂林市區的時間縮短近半小時,月柿、柑橘、桃李等新鮮水果的運輸將更加便捷。
被稱為“中國咖啡”“爽神湯”的油茶是瑤族傳統美食,近年來正逐步走上規模化、全產業鏈發展的道路,研發、生產、物流呼喚著交通環境的提升。“灌平高速打通了恭城之前客流、物流存在的速度瓶頸”,恭城品華農業負責人周穎華說:“家鄉的特色油茶產品有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距離‘讓人人都能喝上正宗的恭城油茶’目標更近了一步。”
一路通,百業興。灌平高速的建成還將千家洞、紅巖村、金字嶺等風景名勝和沿線眾多民族特色村寨有效串聯,進一步縮短區內外游客到達景區的時間,助推“快進慢游”的“交通+旅游”等路衍經濟產業蓬勃發展。
“灌平高速將進一步優化區域交通格局,為我縣農產品銷售、物流業發展、工業產業集群帶來嶄新機遇,既便利了群眾出行,又拓寬了百姓增收致富的渠道。”平樂縣交通運輸局黨組書記張九輝說。
灌平高速是一條致富路,也是一條振興路、幸福路,承載著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連通山海更連通人心。
近年來,灌平高速項目指揮部與地方政府黨組織密切協作,開展搶險救災、助學慰問、就業幫扶等惠民行動;結合用工需求,優先為沿線村民提供勞務崗位,開工至今累計使用當地勞務人員2634余人次;助力鄉村振興,通過消費幫扶的方式向沿線群眾采購大米3萬斤,有效解決了當地農產品滯銷困境。落實“永臨結合”理念,累計建設便道22.57公里、便橋2座、永臨水井2口、水利設施2處,建成永臨結合梁場50000平方米,既節約用地,又為群眾生產生活帶來便利;深入開展農民工技能培訓和法律咨詢活動,受到當地群眾點贊。
跨越山海同行,共赴壯美大道。廣西交通投資集團將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努力構建新發展格局。高效服務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等國家發展戰略,助推“一區兩地一園一通道”建設,在服務廣西加快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市場經營便利地中發揮更大作用,全力打造主業突出、實力雄厚、國內領先的綜合交通產業集團,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廣西篇章貢獻力量。